5月21日晚,第二期“杏林红”种子班“品读经典”系列讲座第五场在仁和楼学术报告厅火热开展。思政课教学部刘俊利老师以毛泽东哲学著作《实践论》为轴心,带领60余名种子班学员穿越时空,探寻“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密码,为中医药学子注入“知行合一”的精神动能。
刘俊利老师首先解析《实践论》的创作背景。他指出,面对党内教条主义盛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严峻现实,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武器,系统批判主观主义错误,为全党统一思想、凝聚抗战力量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接着,他深入剖析《实践论》的三大理论支柱:其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生产活动作为最基本实践形式,决定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其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论断,破除唯书唯上的思维桎梏。其三,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终需要回归改造世界的实践。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他强调中医药学子要破解“读死书”与“死读书”的困局。最后,刘俊利老师将《实践论》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紧密连接。他强调,中医药人既要‘坐得住冷板凳’钻研古籍,更要‘迈得开双腿’服务百姓。面对乡村振兴需求,中医药学子当以“俯身乡野践医道,悬壶济世暖民心”之姿,让岐黄之术扎根乡土、惠泽苍生。
本次研学活动通过理论奠基与实践赋能的深度融合,为学员搭建起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桥梁。种子班学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在“杏林红”模式的滋养下成长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