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思政部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教学科研  党建工作  学术交流  思政前沿 
通知公告 更多>>
思政部关于做好2023年... 01-10
关于做好开学初相关工... 09-06
思政部开学注意事项及安排 08-23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思政前沿>>学术动态>>正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创新
2023-03-03 18:20 高继文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简介]高继文,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态度,是其最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的实质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以新的理论观点解决新时代实践提出的问题,指导实践。守正创新的突出贡献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世界历史理论等基本理论的认识,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时代内涵。守正创新的重要经验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指导下守正创新,在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以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守正创新,在借鉴历史经验、批判错误思潮中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深刻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充分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伟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世界观;方法论

守正创新,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我们党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在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创造性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是党的理论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P18-19)他提出“六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其中之一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1](P20)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突出贡献、鲜明特色和理论地位,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从其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开始就确立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本质特性。坚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守其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并用来指导中国实践;发展,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时,结合中国实际,使中国经验理论化,提出新观点,进行理论创新创造。实践证明,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坚持、继承又创新、发展,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关键。如习近平所说:“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P22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既面临大好机遇,也有严峻挑战。时代和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我国改革开放愈益深化。国内外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非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问一直存在,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形成消极影响。为赢得党和国家事业的主动和优势,我们既需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更需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用“守正创新”概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新时代党的理论建设原则。他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3](P509)先后形成重大理论成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他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P335)这两段话深刻指明了“守正创新”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目标指向,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实质是在理论和实践互动中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

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行动的理论指南。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必然包含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正确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有力阐述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他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进程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实践经验和现实基础,揭示二者的内在联系。他指出“《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2](P306)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新时代必须坚持其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新经验,提出新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必修课、看家本领,蕴含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的思想精髓。他一方面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4](P109)从多方面阐明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另一方面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4](P114)从多方面阐明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5](P650-651)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的典范。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是指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魂脉。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P16)他多次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如今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依然科学,“两个必然”结论没有过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2](P221)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步步实现长远目标。这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和政治之魂,是党的事业之根和本。新时代,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及其时代意义等,道理就在这里。其次,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4](P109)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6](P251)这一论断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区分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准,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重要场合,他概括的《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阐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针对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错误论调,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4](P109)他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基本观点,强调“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4](P110)这是从中国实践认识、提炼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4](P118)这一重要论断,从理论和历史的内在统一、从社会发展规律高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是指“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2](P315)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首先,坚信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才能充满生机。他说:“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2](P335)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变成活的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展示出科学真理性。其次,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回应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P128)他还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P225)他要求全党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以新的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再次,在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2](P335)这样,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才能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深厚社会文化基础和敏锐时代气息,形成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3](P10)的重要论断。最后,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蓬勃生机,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的态势,有力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势。这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起着重要示范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5](P653)这是对推动科学社会主义更好发展的庄严宣誓。

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规律和根本途径。守正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根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关键和动力,二者统一于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守正,坚守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行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创新,创造的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经验、新理论,旨在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适应时代和实践要求,增强我们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P20)只守正不创新,理论就会陈旧僵化;只创新不守正,理论就会失去根本。在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发生剧变的强烈震撼下,我们党坚定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明确方向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在实践探索中取得巨大成功。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7](P7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的突出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探索的事业,“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4](P114)其基本原则始终处在发展中。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两个必然”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列宁、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结合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8](P179)此后,我们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着重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形成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新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关系。[9](P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深刻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0](P26)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观点,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第一,“新时代”重要论断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是现实的运动,“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1](P537)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提出共产主义有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他们没有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再划分阶段。列宁率先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认识到社会主义也要经历不同阶段,落后国家只能先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级形式”,[12](P92)达到“初级发展阶段”。[12](P130)这对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有重要启示。经过长期探索、汲取教训,20世纪80年代我们党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时限、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目标任务等作出科学判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立论依据。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经过四十余年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方位呈现新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3](P8)习近平对“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新时代的涵义和使命、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发展新要求等作出论述,成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立论依据。“新时代”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文明形态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两个必然”规律,目的是要建立优于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作过原则性研究,论证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内涵和社会形态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道路、理论和制度融为一体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以“五位一体”概括其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更加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由“三位一体”拓展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更加强调了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命题,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P10)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发展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文明形态的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式,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扎根中华大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第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深化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无产阶级建立先进政党,带领人民搞革命和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首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阐明了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崇高理想、革命纲领以及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先进性特征,[14](P411-422)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础。后来,列宁和毛泽东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作出杰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新探索,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实践证明,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如何,直接决定社会主义事业成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重大课题,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对党的领导和执政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1](P6)关于党的建设,他强调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放在首位,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自我革命作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些新观点、新论断,科学阐明坚持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统一,从根本上提升了对坚持共产党领导的认识,包含着众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原创性贡献,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认识,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新的思想武装。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化了人民民主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认为无产阶级解放是自己的事情,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列宁指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党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中国实际,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P1031)把发展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胜利之本、本质要求,形成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和领导方法,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新时代,适应我国发展方位和人民期待变化,习近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升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内涵。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2](P322)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更切实、更有成效地发展人民民主。其次,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观点,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P9)这就更深刻表明了党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守牢了党的执政立场。再次,他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逐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明确目标。最后,明确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几点思想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原则都有新发展。

第五,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理论。习近平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4](P548)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巴黎公社的伟大创造,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原则作过精辟论述。列宁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经验,提出宝贵思想。苏联、东欧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好国家治理的历史课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规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抓住改革和完善国家制度这个关键,推进国家治理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P512)把这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乃至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16](P80)在理论上深化了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权建设理论、现代化理论。首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5](P272)明确“制度”与“治理”的关系,明晰改革原则和方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内涵和结构的认识。其次,明确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强调前者是根本方向,后者是鲜明指向,坚持二者有机统一,“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16](P82)从两方面确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规律。最后,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主要标准、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了“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5](P272)的目标。上述思想独创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职能、制度、治理等方面的理论。

第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人类交往关系、国家间相互联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为共产主义是全球性、世界性的行为。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在少数国家实现,各种制度和文明长期并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既合作又斗争,全球化深入发展使这种态势复杂多变。如何认识时代和世界发展大势,怎样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建设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同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正确判断时代和世界形势变化,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这一思想的创新在于,正确判断时代主题的新变化,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深化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突出世界各种文明应当平等互鉴,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阐明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主张。这是在世界两种制度并存、合作和斗争关系具有新特点的情况下,振兴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方面的创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以及时代观、文明观、全人类价值观、国际关系理论等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以上几点创新贡献是在新时代形成的,但是承续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基本原则和原理上对科学社会主义有重大发展,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在新时代它获得了新的内涵和实践形式,也说明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在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守正创新的重要经验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创新有不同特点、不同经验。新时代,我们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置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坚持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围绕破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积累了新的重要经验,具有新的启发意义。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指导下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恩格斯早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7](P664)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对教条主义的丰富经验。习近平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变革要求多次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提出的个别论断区分开来,不能什么都重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言论,来解决今天的问题。[2](P22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的讲话中,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2](P312)的新命题;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质,概括马克思揭示的自然、社会和认识发展规律,明确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九个重点问题,强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这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中最关键、最精华、最管用的内容,标志着党的马克思主义观达到新境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既没有丢老祖宗,又讲出了很多新话。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集中概括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

第二,在新时代中国生动实践中守正创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坚持实践标准,以理论创新回应实践课题,以实践经验发展理论,而不以理论裁剪实践,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的强大动力,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可贵经验。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列宁就强调指出,“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8](P3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创、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党的事业进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基本理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面对中国和世界深刻变革的实践,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原则和实践形式的辩证关系,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发展需要,在工作部署上提出重大创新举措,在理论上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保证党长期执政、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治国理政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创造新经验、提出新理论,提炼和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注入了新内涵。习近平总结党的历史和现实经验,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3](P2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P16)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党的二十大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为在新的实践中发展党的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

第三,以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守正创新。宽广视野主要指,既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也要有开阔的世界眼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习近平多次指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2](P333)关于长远的历史眼光,他指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19]他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辉煌和成就、曲折发展、在21世纪中国焕发蓬勃生机的历史进程中,明确方向、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坚定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他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传承中阐发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1](P18)赋予科学理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中国特色,以更好指导新时代中国发展。关于开阔的世界眼光,他指出:“我们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2](P315)他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国际经济政治新特点、国外社会主义思潮新认识,掌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他强调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洞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宽广视野把握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回答中国和世界发展之问,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说明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具有时代性价值。

第四,在借鉴历史经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守正创新。习近平多次深刻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严重教训,从反面说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警惕全党要引以为戒。他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人物,搞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九大之后,他结合苏联教训,阐述我国捍卫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指出:“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了。”[19]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2](P148)“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2](P149)他经常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调在高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改革等原则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毫不含糊,绝不能在这些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四史”的学习和教育,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传承好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他辩驳国内外一些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他还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错误思潮要敢于发声亮剑,决不能让它们混淆是非、干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还要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共谋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注释: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J].求是,2022,(18).

关闭窗口
管员园地 | 分管

      版权所有:思政部